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潮流 > > 
“北大学脉与精神传承”论坛暨《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新书发布会举行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23-05-06 01:03:24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吕家佐)4月27日,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合办的“‘北大学脉与精神传承’论坛暨《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北大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主持会议。他谈道,中国人的内涵、品质、学问、成长均来自于“活着的榜样”。对于学人而言,“先生”正是这样的榜样,在人生品德、生活态度、学术良知、时代精神诸方面提供了典范。

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汲传波。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北大出版社总编辑汲传波介绍了北大出版社的宗旨与精品战略,梳理了《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一书的出版历程,指出“传承”系列讲述活动与相关图书的出版将使更多人感受到前辈学人的风采与北大薪火相传的学术风貌。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指出,“传承”的对象既包括知识与学问,也包括品格与态度。大学是历史与未来、已知与未知交汇之所在,是最能体现传承的地方。对于北大与北大人,他有三点体会:北大人有热的心与冷的头脑,故讲科学、重理性;北大重科技,亦重人文;北大有厚重的历史,也一直追求塑造未来。

多位学者围绕“北大学缘与精神传承”这一话题,分享他们的理解与故事。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袁明。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袁明通过与中国传统士人及西方知识分子的纵横对比,指出“传承”的难度与重要意义。一方面,传承是对传统的继承,但传统必须接受现代的洗礼,这是对中国传统士人的超越;另一方面,面向世界的时代气息与厚重内敛的中国人文精神在各个历史节点激荡交汇,又是西方知识分子所难以理解的。北大在诞生之初便与中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今天的北大应调动全部智慧与资源,承担传承义务,探索一种人类文明史上的大历史。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分析了北大出版社所出版的北大相关图书主题的变化,认为存在一个从精神到故事、到科系、到学缘的发展脉络,总体上讨论的话题越来越“实”。不过,在讨论学缘时,也不应忘却背后具体的制度、人物和故事以及宝贵的精神的魅力。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鸣。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课比天大。”在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鸣看来,学术先辈不仅有深厚学养,更热爱教学、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有特别的感召力,为今人树立了教书育人的榜样。针对北大的定位,他指出,一流的大学追求质量,二流的大学追求数量,最好的大学追求唯一。北大本身具有唯一精神,这种唯一应当被守护。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邓小南。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北大文研院院长邓小南分享了自己对于学缘与传承的理解。她认为,“传承”活动的参与者来自四面八方,汇聚于一处,这是因为学脉本身也有延展性和跨越性。北大始终作为一种气质与精神存在于当下,渗透于日常的学术生活之中。学人以学脉的延续作为学术生命的准绳;作为北大人,也应以继承北大精神为己任,不仅仅将传承作为一种活动,更应作为一种严肃的机制与开放性的实践。

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夏红卫。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最后,北大出版社党委书记夏红卫表示,出版是学术活动的出口和呈现,将使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力量倍增。他进一步谈到了未来北大出版社与文研院合作的计划,将推出更多精品,更好地将北大精神体现出来、传承下去。

参会人员合影。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新书。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