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 
选手随笔 | 周肖敏:不惧风雨,向未来!
来源: 语文报社      时间:2023-08-22 05:12:21

▲ 周肖敏老师课堂风采


(资料图片)

不惧风雨,向未来

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 周肖敏

公众号已有两个月没有更新了。

这两个多月,是我人生中最特别、最艰辛、最难忘的一段时光。

3月8号,“省星”比赛结束,顺利地通过遴选,五月初成功当选安徽省第四届“教坛新星”。这是一场前后持续了半年的一场省级遴选,从校到区到市再到省,每一步都很艰辛坎坷,好在每一步都有惊无险。原本以为可以卸下担子,暂时“放松”了,但并没如此。

5月初,在“省星”结果公布之后,得知被推荐暑期参加“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那一刻的心情复杂而幽微,有梦想无限逼近现实的喜悦,有对自己教学认知浅薄、教学能力有限的忐忑,有权衡期末与备赛,心力匮乏的疲倦,以致很多个刹那,我都在惆怅和怀疑,要不要继续,能不能做好?

在我迷茫犹豫的时候,心底还有另一种声音在敲响,在激励,在呼唤:每一次机会都极度的来之不易,你必须百般珍惜!

6月5号,第一轮分组之后,我拿到了五个课题,两节作文,三节阅读课。相较以往,最大的改变与挑战是,组委会设置了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授课推荐概念,可以单篇,可以组合。“可以”的背后,是比天还要广阔的空间,我站立其中,渺小如寒风中的芦苇。

6月底,期末备考压力陡增,特别最后一周,每天都有五节以上的课,在巨大体力消耗的情况下,还要挤出精力与思维的一块空闲,去思考,去备课,去联系老师磨课。

终于放假了,6月30号学期末的家长会后,终于可以全力备课半个月了。但母亲病情日益加重,危在旦夕。每当备课陷入困境的时候,短暂放空的间隙,从父亲和妹妹那里得知母亲的情况,整个人更是深陷痛苦,心被锋利的现实,一针一针地扎,一刀一刀地割。

7月初的十几天,来回往返于老家和合肥之间,备完一节课,磨完一次课,就立即马不停蹄地回家看看妈妈。曾经谈笑风生的妈妈,曾经刚毅坚强的妈妈,曾经辛苦忙碌的妈妈,曾经精力充沛风风火火的妈妈,瘦小地无力地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她不是痛苦到极致绝对不会告诉别人,她不是难过到绝望一定会自己忍下。但迫于赛程的日益临近,我还是强忍痛苦与不安回合肥磨课,7月13号中午,父亲电话说妈妈自己说快不行了,让我回家。

此时的妈妈,已经滴水不进了,她没有了说话的气力,连眼睛都无力地睁开,她的每一次翻身都好似与死神搏斗极度艰难。妈妈已经不说话了,但痛到极致的时候,她还会努力地喊出,那声音有决绝,有不服,有挣扎。那声音在老家的屋子里回荡,让我们每一个亲人的心都粉碎。

7月17号上午八点半,我可怜的坚强的妈妈平静地走了。

临终,她微微抖耸了双肩,眼角划过一行清泪。我懂得母亲想说却没说,也无力再说的话。

在无限的悲痛当中,极简地办完丧事,7月19号下午,将母亲安葬。

连夜赶回合肥,临行时,亲人反复提醒我要注意路上安全,我知道他们怕疲倦与悲痛交织影响我开车,我自己也没有信心,但必须向前。

高速路上,突降暴雨,天昏地暗,雨刮器以最快的频率转动着,但面前仍旧一片迷雾。这风雨一下子惊动了我,我瞬间高度集中了注意力,没有安全的空闲再去悲痛回想;这风雨更是在提醒我,该面对的,必须面对,无法退缩返回,只能勇敢向前。

7月20号,来太原参赛。

我抽到了比较熟悉的文本《社戏》,但因为经典,所以难以突破。七年级的孩子,面对这么长的文章,在无法估计预习效果,不给任何提前接触学生的情况下,有太多的不确定。老路子,新理念;情境任务,课堂活动;文本意识,课标探索;单篇精讲,单元勾连;无数的矛盾与纠结让我多夜无眠。好在有一群专家、同事和朋友的帮助、支持和关心。

7月24号,下午2点55分,我走上了讲台。3点40分,下课铃响。我背起包,踱至报告厅外,无力地看着校园的草木,太原的天空。虽有不满的地方,但总算完成了45分钟的课堂教学。恍惚的我,任由朋友们的评点,好久好久都难以回神。

7月26号下午四点半,颁奖典礼。伴着宏亮振奋的背景音乐,我走上了领奖台,接过了全国一等奖的证书和奖杯。站在聚光灯下,远望恢弘的报告厅和密密麻麻的听课老师,百感交集。

比赛的结果是圆满的,比结果更让我难忘的,是这被梦想和希望鼓励唤醒的这一路。这段坎坷艰难的时光,这段晦暗悲痛的日子,这段挣扎与执着的记忆一定会深深写进我的人生故事。

这故事就像一个阅尽繁华的老朋友,在未来再遇艰难的时候,他一定会平静亲和地提醒我:不惧风雨,向未来。

精彩赛事 敬请关注

来 源 | 周肖敏老师公众号“榆荫漫溯”

编 辑 | 悠 然

副主编 | 温 鹃 常 璐

主 编 | 李爱东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